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
人的脑子到底可以承载多少记忆?有多少往事可以在我们的梦中留下零星的遗痕?有多少悠长悠长的岁月值得我们去缅怀?当我每天下班坐在公交车上,用麻木无神的目光望着一闪而过的马路,是否还会记起儿时曾光着脚板,走在夏天滚烫的沥青路上?看着一幢幢高耸云端的高楼,是否还记得这是童年伙伴们摸鱼捞虾捕蟋蟀的地方?一切都好像早已淡忘,一切都好像与我无关。
 

有些街名路名是反映某些行业在这里聚集成市的,像豆栏街、桨栏街、竹篙巷、故衣街、米市路、光雅里(缸瓦里)等;

有些是反映自然环境的,像潮音街、潮观街、西湖路、烟墩路、第一津、兰湖里等;

有些指示着附近著名建筑方位的,像净慧路(光孝寺)、光塔路(怀圣寺)、六榕路(六榕寺)、挹翠路(挹翠大寨)、金花街(金花庙)、寺右路(东山寺)、恤孤院路(恤孤院)、应元路(应元书院)、龙藏街(龙藏寺)、法政路(广东法政学堂)、仓边路(盐仓)、旧仓巷、稻谷仓(皆因永丰仓)等;

有些是纪念红色革命年代的,像先烈路、六二三路、广州起义路、解放路等;

有些是纪念历史名人的,像中山路、执信路、陶街(纪念明代广东布政参议陶成与他的儿子陶鲁)、白沙居(纪念陈白沙);

有些是因为曾经作过某种特别用途,如小东营(兵营)、东关汛(兵营)、崔府街内的马厂一巷、马厂二巷(做过清军的马厩)、洪桥街(原名黉桥,是明代贡院所在地)、天官里(原名天关里,是天关精舍所在地)……

 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

中山七路口近西门的一段原是“石岗街”。由光复路交界处至恩康大街的一段原是“积金巷”、“平宁大街”和“聚龙里”等街。再西一段至陈家祠前原是“恩龙大街”及“恩龙里”。

 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

西华路口一段,原来无街。由光复北路尾至彩虹桥一段,是合并“宜民市”(又名移民市)、“连桂坊”、“荣圩”及“彩虹桥直街”,而至铁路止。

 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3

西关的纵线,光复南路原是“打铜街”。光复中路原是“第八甫”、“第七甫”、“第六甫”三条街合并而成的。光复北路原是由“第五甫”、“第四甫”、“第三甫”、“第二甫”四条街合并而成的。

 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4

故衣路装帽路这两条短短的路,原是“故衣街”、“装帽街”,现仍用原名作路名。故衣街在荔湾区人民南路南段西侧巷内,北至和平东路,南至十三行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此处的商店以经营旧衣为主。故衣,即旧衣服。根据荔湾区地方志馆资料记载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后,十三行一带被辟为洋行区,衣商搜集各式各样为洋商喜爱的绫罗织锦以及御物宫装出售,获利颇丰,因而故衣店铺越开越多,“故衣街”逐渐形成。故衣街北侧有一条装帽街,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是帽子的销售地。

 
 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5

西堤二马路广州文化公园地址有原日西关著名的六街(即靖远街、荣阳街、源昌街、联兴街、兴隆街、德兴街)。广州沦陷时被日寇焚毁,这里是为灾区。解放后在1951年,将这灾区改建为“华南土特产物资交流大会”,后又改为文化公园,供市民文娱游乐场所。文化公园对正是德兴路,原是“德兴街”。海关大钟楼侧,是新基路。
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6
长乐路原是“长乐街”。扬巷路,南端原是“扬巷”,北端原是“晓珠里”。德星路原是“德星里”。带河路南段原是“顺母桥”、“晚景园晚景大街”,北段原是“带河基”,即带河街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7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8
清平路原是“清平直街”,原名灯笼街,因为住在这里的人几乎都会做灯笼而得名,因此这里经常发生火灾。后来以谐音改叫“登龙街”,寓意登跃龙门。清平路南起六二三路,北至第十甫路,长439米,宽7米两旁较多砖木结构的低层房屋。因有广州市内最大农副产品的清平农贸市场,而扬名于海内外。其次在和平西路以南有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,清平路是清平街市的所在地,和平西路至十八甫西路两旁有较多售卖宠物商铺,十八甫西路以北则较多售卖观赏鱼类的商铺。近第十甫的一端原是“河旁街”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9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0
珠玑路原名珠巷和三角市大巷,1920年末扩建为路,并命名为珠玑路,原珠巷的“珠”字,再加“玑”字作路名,曾讹传与南雄珠玑巷有关。南端部分原无街,拆去一些铺始直入是“陈塘南”。这里昔时为妓院酒楼烟花地。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1
今和平西路与珠玑路交界处,原有大观河流经,为西关最繁华之地,涌上的八座桥清朝名为“八桥之盛”。大观河是中国广州市古时的一条河涌,大致上呈东西走向。在明朝成化八年(1472年)开始凿建,从十四甫东面的太平桥接西濠涌,到昌华街,在柳波涌流入珠江。大观河在明朝万历年间可行船至青云桥(清代称旱桥),即今青云里、淘沙幽、万钟里。到清代后,大观河已淤积至桂兰里(即今瑞兴里)。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青云桥、淘沙凼、万钟里三条街淤成陆地。大观河尽头在十四铺码头,即今瑞兴里土地庙处。根据同治壬申年的《南海县志》图显示,瑞兴里淤积成陆地,大观河只到光雅里。至1954年只保留牛乳桥西河道。1958年,广州市长朱光号召全市人民整治西关涌,大观河残余河道被水泥板覆盖成为暗渠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2
大同路南段原是“同德大街”,中间原是“桥东西”,北段原是“观音大巷”。故并称为“大同路”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3
宝华路南段是拆去一些屋而直通的。由“旋源桥”(即近银龙酒家左右)至长寿西路尾,原是“十五甫大街”。北段近观音桥原是“存善大街”。华贵路原为“华贵大街”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4
丛桂路南段原是“丛桂坊”,北段是拆屋筑成。蓬莱路原是“蓬莱大街”。
 
恩宁桥北端连接龙津西路尾,这是“逢源街”。逢源路南接多宝路,北接龙津西路,南段仍是逢源街,北段为原“宝盛沙地”等街。
 
惠福东路原是“寺前街”。寺即指大佛寺。拆寺后改开许多条街为“惠新东街”、“惠新西街”等。惠福中路有南海县衙门,现辟作惠福市场。惠福西路原是“大市街”。西湖路东头原是“西湖街”,西边近维新路那边原是没有街的。
 
米市路横有光塔路直通至丰宁路。光塔路原是“光塔街”。这里有“光塔”和“怀圣寺”,也是广州市有名的古迹名胜。
 
中山四路五路六路,原是“惠爱街”。由西门起至东门止。分为首约至九约。辟路后,改惠爱首、二、三约为“惠爱西路”;四、五、六约为“惠爱中路”;七、八、九约为“惠爱东路”。后改“惠爱东路”为中山四路,“惠爱中路”为中山五路,“惠爱西路”为中山六路。
 
越华路原是“司后街”。广卫路原无街道的,因这路是由旧广府衙门至卫边街故名广卫路。
 
豪贤路原是“豪贤街”。最初名濠沿街,因接近铜关的东濠,故名“豪沿”,后始改为豪贤街。
 
德宣西路原是“德宣街”。中山纪念堂前这一段是“后楼房街”。省政府前这一段是“洛城根”。德宣东路有部分原是“大石街”及“天平街”。最东通至越秀北路这一段,是1959年新辟的,有部分原是“天官里”,有部分是拆去屋宇而成的。
 
法政路原系“二牌楼”之横街、“湛塘街”等小街及天官里横街等等。因当时广东法政学堂在这里,故名为法政路。法政路东头是“铜关”,直通至东关桥。这东濠为昔日运粮交通要道之一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5
百灵路原是“百灵街”。以街名为路名,望名生义,便知路与街是同一命名。百灵路在清代叫百灵街。当时,街内有座药王庙(药王庙的遗址在今市总工会内),庙内供奉着一位赤面慈颜、五绺长髫、方巾红袍、仪态庄重的长者。这就是被人尊为药王的孙思邈的塑象。因为他的医术高明,医德高尚,所以,孙思邈被人们尊称为药王。广州一带的药王庙要数这庙香火最盛,人们盛传在孙思邈的庇护下药到病除,百试百灵。于是,药王庙前的街道便被称为百灵街。30年代扩建为马路时,便改称为百灵路。
 
至于新城的横线马路是拆城垣而筑的。东边由小东门、鸡翼城、越秀南路、东水关桥,转入万福路、泰康路、一德路,折向太平北路(今人民北路)至西水关桥止。
 
万福路法政中路德政南路交界处为“永定街”。万福路与泰康路交界处为“永汉门”。清代时原名为“永清门”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,始改为“永汉门”。
 
一德东路在电灯局后面便为“五仙门”。现在已堵塞之电灯局侧直出长堤之街,为五仙门直街。解放南路口左边至靖海路的一段,为“会仙街”。靖海路对正之处,为“靖海门”。一德西路原为“安澜街”。一德西对面是“普济桥”。太平北至状元坊口为“太平门”。对面是“太平桥”。这条路名“太平路”,是因有“太平门”而得名。近状元坊这边的城基脚,是“眼镜街”。大新路原是“大新街”。高第路是高第街,也是以街名为路名的。
 
纵线的越秀南路,为“小东门”、“鸡翼城”、“东水关桥”,接近三角市这里是“东鬼基”。德政南路原为“定海南约”。文德南路这里原是没有街的,为取直线出东堤,故将各小街或有些屋宇拆去而筑的。
 
永汉南路由万福路口至大南路口的一段,原是“南门直街”。维新南路由泰康路口至大德东路这一段,也是原没有街道,后拆通铺屋而建的。解放南路由一德路至解放戏院一段原是“小市街”。
 
海珠南路现一德路交界处,是“油栏门”,内为“油栏门直街”。以北至大新路一段为“板箱巷”。海珠南的末端由大新路至大德路一段,也是原没有街而新辟的。
 
天成路口是“竹栏门”,内是“天成街”。北段接连诗书路之处,也是原没有街而新辟的。
 
南关珠光路是“珠光里”和仓前街等合并而成。八旗二马路原是由侨商街至永汉南路的一段。西边是南堤二马路。东堤桥脚至永汉南路口天字码头,为八旗大马路,永汉南路口以西至海珠桥脚,是“南堤”。由此以西至西濠口是“长堤大马路”。由靖海路口“省总工会”(今儿童图书馆)以西至爱群大厦一段为“新堤”,是在1933年始填河而新筑的。
 
东关和南关的纵线路线颇短。越秀南斜出是东园路,原是旧东园及大地。德政南和文德南这两段直通出八旗大马路。原是无街,拆去铺屋而筑的。永汉南一段是由“接官亭”直达天字码头,从前有间南关戏院(即现时乐斯电影院地址)。
 
靖海路原是“靖海新街”。海珠南路口至一德路一段,原为“油栏外直街”。仁济路原是“仁济街”。仁济西路原为“谷埠”、“回澜栏”。太平南路西濠口至一德路口一段亦是“谷埠”。西濠二马路以其近西濠而得名。原亦没有街道的。
 
西关的横线,西堤大马路一段,原是港澳轮船码头的堤岸。六二三路原为沙基大街。因沙基惨案发生在1925年6月23日,沙面英法的“兽兵”开枪惨杀游行群众,故改为六二三路,以留纪念。六二三路之西,折左为“米埠”及“竹桥”。一路和五路、六路等公共汽车总站部分,原是西猪栏的“金利大街”。直向西行是黄沙大道。解放后因这里是灾区,故将之改筑建路。
 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6
梯云东路旧照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7
梯云东路一段,原为“上陈塘”及永隆里,与珠玑路一段是“迪隆里”。超过大同路一段,是“梯云桥”及“西炮台”。
 
和平东路口原是“普济桥直街”。由故衣路口至兴隆北路口之一段原是“登龙街”。和平中路原是“拱日门”。所以这条路初名“拱日路”。日本投降后,改为抗日路。现在改为和平路。
 
十三行路原是“十三行街”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8
杉木栏路原是“杉木栏街”,因杉木买卖而得名。位于十三行路西侧,西接十八甫南路、梯云东路。杉木栏路起源于明末清初。那时,十三行是重要的经贸通商口岸,分布着众多码头、渡口等。而与十三行仅一街之隔的杉木栏一带,则是装卸杉木的渡口。靠近渡口自然容易形成商业氛围,很快,杉木买卖就在此成行成市,“杉木栏”由此得名。1932年杉木栏拆建为路,杉木栏路一直沿用至今。杉木栏的杉木店最鼎盛的时候,不足400米的小路上有二三十家卖杉木的店铺,大部分店铺都是前店后仓,店面看上去又长又深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19
桨栏路原是“桨栏街”,位于杉木栏路北面,东起光复南路,西止杨巷路与长乐路交会处,道路曾于1928年扩建,1931年完工。由于这条路起初是船桨集市,所以便取名为桨栏路。在没有轮渡的年月里,广州作为一个通商口岸,所有的船只都依靠桨来划水推动。临近江边,在靠近十三行的一条街上开始出现专门售卖船桨等船上用具的集市,这就是如今的桨栏路,“桨栏”这个名字应运而生。
 
与杉木栏、桨栏路相近,周边不少以“栏”字为名的路名,大多与当地曾经成行成市的商品有关。例如,豆栏街曾是豆类批发市场,鸡栏街原是西关鸡农摆卖的集散地,还有糙米栏、菜栏横街、鱼栏大街等地名。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0
鸡栏街原是西关鸡农摆卖的集散地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1
十八甫路是十七甫、十八甫两街合并而命名。十八甫西路原是“大观桥”和“牛乳桥”。再西一段是十三甫。十八甫路如今被车来车往的康王路分成了两段,当年那些辉煌的痕迹,要用心才能找到。十八甫南路至杉木栏一段原为“菜栏街”。中段至十八甫路原为“福德里”。北段原是“十八甫北”和“德兴桥”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2
文昌南路是“文昌巷”、“曾巷”等小街及拆去些铺屋而直通的。文昌北路也是将一些小街和铺屋拆去而筑成的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3
上九东路原是第八甫水脚。上九路原是上九甫。下九路原是下九甫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4
第十甫路原是第十甫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5
恩宁路原是十二甫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6
多宝路原是多宝大街。再西超过时敏桥一段是时敏路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7
宝源路原是宝源大街。1932年扩建成路,沿用“宝源”作路名。宝源路为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,东起宝华路,中段与逢源路相交,西接龙津西路,全长542米,宽12米。与宝华路、多宝路一起共称为西关“三宝”。这条仅542米长的路上随处可见“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”和“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”的牌子,每一间房子背后可都有着不简单的故事。其中,位于宝源路141号的“明勤第”是宝源路上极少见的西洋式的建筑,尤其是抬头往上看到二楼立面明显的巴洛克风格,罗马柱、拱券、西洋式的窗套、楼顶上精美的石雕(也称山花),曾听闻谁家房子上的山花越漂亮,主人就越富有。“明勤第”这间房子的主人应该当年还在朝中做过官有顶戴的,因此房子才可以称为“第”。一楼却和二楼完全不同的风格,是典型的广州西关传统三重门,都涂了红色的漆,屏风门上装饰的是梅兰竹菊图案,有趣的是还镶嵌了一层玻璃,感觉有几分新潮。宝源路属于典型的西关民居集中区,以西关大屋、竹筒屋和近代住宅为主。现在这条路上有不少的年轻一代沿袭了老一辈的生意传统,但是又将这些老房子玩出新花样,陆陆续续地开起来不少小资的网红店来。
 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8

光雅里,以前名叫“缸瓦栏”,虽然光雅里得名于缸瓦市场,但其盛名远播却是因为另外一种行当。清朝末年,缸瓦贸易逐渐式微,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婚嫁丧葬仪仗店、花店。在陈济棠治粤期间,各种建设奠基落成均提倡仪仗庆典,光雅里的仪仗铺也兴盛起来。以前西关有句俗语——“光雅里的仪仗铺,多过满街猪肉佬”,生动地描述了光雅里仪仗铺的盛况。卖陶器的“缸瓦栏”取个雅名,广州人讲究意头,对于一些不太文雅的名字,总会用一些谐音替代。光雅里就是这样一个地名。光雅里位于康王南路和下九路交汇处附近。以前,这里有个专门经营陶制器皿的市场,广州人习惯把陶制器皿称为“缸瓦”,所以此地得名“缸瓦栏”。因为名称不雅,遂用粤语同音字“光雅”取代“缸瓦”,改名“光雅里”。按照《道光南海县志图》记载,光雅里也曾名光雅栏,为“盖缸瓦栏之转”。

 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29

长寿路是荔湾街坊熟知的一条主干道。每天我们穿梭在长寿大街上,这里有地道的西关美食,沿路两旁绿树成荫。听说,广州人结婚的花车喜欢经过长寿路,正是取其路名寓意吉祥。其实,长寿路之所以命名为“长寿路”,源自于这里曾经建有一座“长寿寺”。长寿寺建于1606年(明朝万历三十四年),是广州巡按御史沈正隆为其母所建,位于今天的长寿东路一带。当时它与华林寺、光孝寺、大佛寺、海幢寺共称为广州“五大丛林”,占地面积达5500多平方米。鼎盛时期的长寿寺寺内装饰精美绝伦,寺内不仅有奇花异卉、假山怪石,还有众多精巧庭楼建筑,寺内修建大池,四周环种花木,池水可流经顺母桥而出珠江。同时,长寿寺还是当时社会名流经常聚会的地方,常举办文会酒会。后来,寺庙主持因罪入狱,寺里和尚穷奢极欲、不守清规,最终被官府下令将寺庙拆毁。20世纪初,长寿寺从广州的地图上从此消失,除地名外,痕迹全无。寺庙原地被辟为数条街道,也就是今天的长寿路。当时的广州玉器商人在集资买下此地,筹建起玉器圩,以长寿西路为主的广州玉器专业街也逐渐形成。长寿东路口原是“第七甫水脚”,由光复路至德星路一段原是“长寿街”,由此至带河路口一段原是“玉器圩”。长寿西路口至文昌路一段,是“永华坊”;近西边一段,是“汝南洲”。

广州市马路名称与旧街名的回忆插图30
龙津东路口原是“第六甫水脚”,由光复路口到紫来市场一段原是“青紫坊”,由此至带河路尾一段原是“芦排巷”。龙津中路原是“龙津桥和龙津大街”。龙津西路原是“三圣社大街”。再西是“恩洲直街”及“恩洲七、八约”。
 
 
这是广州市的老城、新城、东关、南关、西关各马路和旧街名对照的大概情况。
 
 

浏览量: 184

发表回复